“宝宝的一声咳嗽,能让全家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"
各位宝爸宝妈,随着秋风渐起,一年一度的“带娃闯关季”正式开启。而在众多关卡中,有一个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的“大BOSS”正悄然逼近——它传染性是流感的2.5倍,几乎所有孩子在2岁前都会感染,且目前没有特效药!

呼吸道合胞病毒听起来陌生,实则是个“老熟人”。数据显示,超过84%的婴儿在1岁前就已感染,几乎每个孩子在2岁前都会与它交手。
呼吸道合胞病毒,简称RSV,是一种常见的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呼吸道病毒 。每年10月至次年4月,RSV就会掀起流行高峰,特别是12月至次年1月达到峰值。而今年流行期有较明显提前。
图片来源网络
图片来源网络
对于婴幼儿,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,RSV是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(如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)的首要元凶 。因其对婴幼儿肺部的严重威胁,RSV常被称为“婴幼儿肺炎之王”。
它擅长伪装,感染后可能只是流鼻涕、咳嗽,但也可能迅速发展为喘息、喂养困难,甚至呼吸暂停。最让人警惕的是,感染RSV后不一定发烧,这常常让家长掉以轻心。

婴幼儿的气道极为纤细,毛细支气管比笔尖更细,一旦被病毒侵袭,更容易堵塞。RSV是导致婴幼儿肺部感染住院的首要病因,危害不仅限于呼吸系统,还可能累及心血管、中枢神经等系统。
短期可能引发中耳炎、肺炎,重症可致心力衰竭、脑炎;远期甚至可能导致反复喘息、哮喘等后遗症。对于早产儿、有基础疾病的孩子,风险更高。

目前,医学界对RSV感染尚无特效治疗药物,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。这意味着一旦宝宝感染,医疗干预的重点是缓解症状,帮助宝宝靠自身免疫力战胜病毒。
对于脆弱的小婴儿,尤其是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的患儿,RSV可能意味着住院治疗,严重者甚至需要机械通气,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(PICU)。这样的经历不仅对宝宝是折磨,对家长更是煎熬。
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孩子因感染“呼吸道合胞病毒”而出现中重度症状的经历,有孩子因此住进ICU,有家长甚至还签了“病危通知书”。
图片来源网络
还有网友表示,身体养了一年多才恢复,也有人留下了后遗症...

图片来源网络

但是今年,家长们有了新武器——尼塞韦单克隆抗体,我国引入的首个针对婴儿预防RS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。虽然常被称为“预防针”,但它与疫苗有本质不同。

图片来源网络
它不是疫苗,却胜似疫苗
形象地说,如果疾病是敌人,传统的疫苗是“军事演习”,教会身体自己识别和攻击病毒;而尼塞韦单抗则是直接为宝宝穿上“防护铠甲”,注入现成的抗体,立即起效,保护期长达5个月以上,一针就能守护整个流行季。这种“铠甲”能提供及时、快速和直接的保护。
谁适合接种?
☑ 所有1岁以下婴儿都推荐接种
☑ 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尤其需要
☑ 感染季出生的宝宝,出生即可注射
☑ 感染季前出生的宝宝,应在流行季开始前接种
接种方便,与常规疫苗不冲突
尼塞韦单抗可与儿童疫苗同时接种(不同部位),为家长省去多次往返医院的麻烦。
根据体重选择剂型(5kg以下用50mg,5kg及以上用100mg),方便准确。

面对来势汹汹的RSV,家长们不必过度恐慌,但必须保持警惕。请收好这份行动清单:
★ 认识高危群体: 重点关注2岁以下,尤其是6个月内的宝宝。早产、有基础疾病的孩子风险更高。
★ 学会识别警报: 普通的咳嗽流涕可居家观察,但一旦出现持续高热、精神萎靡、呼吸急促、喘息、或喂养困难,请立即就医。
★ 切勿自行用药: RSV是病毒,抗生素(如头孢、阿莫西林)无效。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★ 相信科学检测: 当医生建议进行鼻咽拭子检测时,请积极配合。这是揪出元凶、对症治疗的关键一步。

食欲差、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。
呼吸费力、呼吸频率增快、呼吸时鼻翼扇动,肋间肌肉或胸骨上肌肉凹陷,口周颜色发紫。
高烧不退,或者体温短暂正常后再次发烧。
合胞病毒可以重复感染,也易发生家庭传播。因此,提前预防、降低感染和发病风险尤为重要!
预防病毒
地址:翠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乘车路线:乘公交车32路、50路、612路、65路、97路、定制3路至和佳医院(民富路)站下车